地址:中国北京东长安街2号
邮编:100731
电话:(010)65121919
传真:(010)87519093
从封闭走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一、20年前,在我国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邓小平同志以非凡的政治敏锐性和判断力,精辟地总结了我国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以及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分析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我们争取长时间和平环境进行国内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准确及时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提出了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这个时代的趋势,果断地提出实行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他指出,对外开放是面向全世界的开放,既对西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苏联、东欧国家开放,对广大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开放。邓小平同志预见到对外开放可能遇到的风险和阻力,鼓励大家大胆实践,要坚决;对外开放是坚定不移的,但在开放过程中要小心谨慎;要采取两手政策,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包括抓思想政治工作。针对国内外有些人的担心和疑虑,邓小平同志反复阐明,对外开放不会导致资本主义,伤害不了我们;开放得还不够,要继续开放,更加开放;对外开放是长期政策,不会改变,要变的话,只能变得更加开放。20年来,邓小平同志对外开放思想已形成较完整的体系,成为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同志身体力行,亲自领导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实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不久,我国就试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随后又开放 14个沿海港口城市。相继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举办海南经济特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沿长江流域的一些城市以及陆地边境城市和内地省会城市等;在一些开放城市的适宜地区设立保税区。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到南方视察,再次鼓励大家:"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
20年来,我国实现了对外开放的历史性飞跃,为全世界所瞩目。目前,我国形成了由沿海到内地、由一般加工业到服务业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国民经济由封闭和半封闭状态走向开放型经济。外经贸管理体制改革朝着"统一政策、放开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的方向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口岸由原来的少数几个增加到今天的海陆空一类口岸240多个,关税平均总水平由40%以上降低到17%,非关税措施也大幅度减少,人民币实现了贸易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对外经济贸易合作破除许多旧的思想框框束缚,开辟了利用外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技术出口、对外投资、接受援助等新领域;对外贸易渠道拓宽,方式更加灵活;援外方式不断改进,正向互利合作发展;技术贸易实现引进和输出的双向发展,整个对外经济贸易形成了商品、资金、技术、劳务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局面,外经贸经营主体多元化,正由经营许可制向自主登记制转变,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共同参与的空前活跃的大经贸格局。目前,我国已同世界上2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资金合作,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对90多个国家提供经济技术援助,同绝大多数国际经济组织特别是联合国发展系统发展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参与了许多区域性经济组织及单项商品国际组织的合作,形成了双边、多边经贸关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生动局面。我国在对外经贸合作中,重合同、守信用,坚持以质取胜,国际信誉和合作水平大为提高。对外开放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扩大,避免了以往的大起大落,1979-1997年,年均保持了9%以上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外贸易进出口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1997年的3250亿美元,年均增长15.6%,远远高于同期世界贸易增长速度,在世界贸易中位次由1978年的第32位上升到1997年的第10位。国家外汇储备由十几亿美元增加到1400亿美元。利用外资从无到有,实际投入资金累计达到3483亿美元,兴办外商投资项目30多万个,年直接投资额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列发展中国家第1位。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异军突起,累计签订合同额71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470亿美元,成为国际承包市场一支生力军。
对外开放,特别是对外经济贸易的大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一,扩大了资源的有效配置范围,拓宽了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更为广泛,各国必须通过国际间的交换,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储量很不平衡,有的资源探明储量很少,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有的由于资金技术等问题不能解决,难以充分供应。这些都需要通过对外经济贸易活动来解决。我国出口已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0%以上,利用外资1997年上升到14.9%,成为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发挥比较优势,促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整体效益。我国发展起步晚,底子薄,基础设施和技术比较落后,资金严重不足。我们利用优势条件吸引外来投资,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了我国的水利、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了机械、电子、石化、汽车和建筑业等支柱产业的发展。
第三,吸取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在较高的起点上发展,形成后发优势。按照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我们要用100年时间,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用了300多年的时间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吸取和借鉴人类共同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更高的起点上开发、创新,赶上世界经济技术的发展水平。我国航天、造船、石化、家电、汽车以及纺织、轻工等行业的发展就是有力证明。
第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安全。对外经济贸易是国家经济实力的综合反映,是联系各国间经济的纽带。我国经济实力和与各国、各地区的利益关系是通过对外经济贸易体现出来的。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使别的国家、地区对我国依赖加大,又使我国的实力明显反映出来,其他国家对我采取不友好措施,首先要考虑对自身的损害;在冷战结束,各国转向以综合国力竞争为主的今天,经济合作关系日益成为巩固外交关系的重要因素;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有利于我国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了解和友好关系,创造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良好外部环境,制约别国对我采取敌视损害行动,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安全。
第五,推动了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内地和香港、澳门间的经济贸易发展,为香港、澳门的平稳过渡,主权顺利回归创造了条件。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经济贸易合作的发展,加深了台胞对祖国大陆的了解,也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台湾经济发展离不开祖国大陆,有利于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我国同世界各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也有利于遏制台湾当局的"弹性外交"。
二、20年来,我国之所以从封闭走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始终遵循邓小平同志一贯倡导和强调的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确认识了世界发展的趋势,科学借鉴别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服务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冲破了一系列障碍,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了工作,正确地处理了对外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扩大对外开放、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会不会冲击"民族工业" 和"民族经济"发展,动摇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对此,邓小平同志在1991年视察上海时就指出:"开放不坚决不行,现在还有好多障碍阻挡着我们。说'三资'企业不是民族经济,害怕它的发展,这不好嘛。发展经济,不开放是很难搞起来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要搞开放,西方国家在资金和技术上就是互相融合、交流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7页)从历史上看,保护民族工业是在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统治者腐败无能,西方列强倚仗不平等条约取得特权,不断扩大外资在华的势力,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的历史条件下,一些爱国志士和民众提出来的,反映了要求国家独立、自主、富强的进步潮流。如果延用历史上"民族工业"的概念,现时我国的"民族工业"包括国有工业、集体所有制工业和私营工业,还应包括台港澳地区以及海外华侨在国内投资办的企业。虽然我国对台港澳地区实行"一国两制",在经济贸易合作方面比照对外经济贸易处理,但毕竟都是中华民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海外侨胞是中国的公民,他们来国内投资,是国民资金的回归。而在我国利用外资的统计中,台港澳同胞在内地的投资占68%,如果再加上海外华侨和华人,应在70%以上。如把这些都排除在"民族工业"之外,显然是不合情理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目标,必须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就要求我们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振兴中华服务。
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外资是否影响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资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多种作用。弥补了建设资金不足,建设起一批急需发展的项目,开辟了新的财税来源,1997年来源于外商投资企业为主的涉外税收993亿元(不包括关税和土地使用费),比上年增长29.9%,占全国工商税的13.16%,是增长最快的税源之一。引进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相关工业的技术进步,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填补了一些技术空白,使一大批产品更新换代,培养了一大批现代管理人才。促进了进出口贸易发展,改善了国际收支平衡。1997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值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46.9%,其中出口占41%,其出口的机电产品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的57.8%。1987年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外汇平衡连年有余,1997年外汇调剂中心净调出和银行结汇顺差165.86亿美元,其中贸易项下结售汇顺差81.62亿美元。增加了劳动就业岗位,已开业的"三资"企业共容纳劳动力1750万人。实践证明,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对现有企业进行嫁接改造,有利于壮大公有制的实力。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是限制外商投资,而应是如何利用外资使其发展壮大。
强调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绝不能忽视自力更生。历史已经作出结论,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要发展,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把立足点牢牢地放在主要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只有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才能在国际上获得较高的信誉,吸引更多的合作者,才能更好地消化吸收外国的投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加快本国经济发展。对属于国家经济命脉的产业应当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发展,将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在下大力气加快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的同时,应主要靠自己的力量超前开发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技术。这样,我们在对外开放中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才能通过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注意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懂业务的涉外经济人才。对外开放政策要靠人去执行。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重视专业技术教育、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坚持不懈地对全民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理想、信念、道德的教育,发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为国家富强献身的精神。历史的经验表明,如果任凭妄自菲薄。崇洋媚外、拜金主义和享乐思想滋长,将会产生不可低估的腐蚀作用,涣散我们的斗志。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将会逐步改善,但不能一味地强调物质待遇和物质享受,不可高估物质刺激的作用。我们共产党人激发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靠的主要是精神的力量,靠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我们要培养起一代又一代忠实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开放20年,弹指一挥间。在对外开放的道路上,我们已迈出了成功的一步,但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我们虽已取得了巨大成就和丰富经验,但依然面临种种困难。在新世纪即将来到的时候,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勇敢面对严峻的挑战,不失时机,抓住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和大好机遇。当前,世界政治、经济继续向多极化格局发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客观上为我国发展经济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世界商品贸易、服务贸易仍将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国际金融市场容量将进一步扩大,高新技术进一步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我国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提供更多的机会。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世界经济结构正在进行新的调整,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为代表的一系列规范国际贸易、国际技术扩散的框架性协议得以签订,许多跨国性的金融集团和投资集团正在膨胀。
但是,我们扩大对外开放也面临不少困难。如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步伐加快,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加大了我国商品进入这些市场的难度,国际经济关系政治化倾向日趋严重。一些西方国家不断制造麻烦,妄图遏制我国发展,东亚金融危机引起国际经济的动荡,对我国造成的影响不可忽视,我国技术比较落后,产品结构改变较慢,在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不利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能否抓住机遇历来是关系革命和建设兴衰成败的大问题。"他号召:"现在全党一定要高度自觉,牢牢抓住世纪之交的历史机遇,迈出新的步伐。"我们要针对形势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抓住机遇,趋利避害,扩大对外开放,使国民经济更好地发展。
第一,建立规范成熟的对外开放体系。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导向和优先发展基础工业、基础设施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外来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快中西部地区资源的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向纵深方向发展,提高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层次;积极创造条件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使对外开放进一步向广度发展。根据参与多边贸易体制和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要求,逐步实现货物、服务、资金、技术的合理、双向自由流动,适当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全面提高其他各项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的水平。统一规范全国对外开放政策,除经济特区实行国际上通行的自由贸易区政策外,全国其他地区都要实行统一的开放政策;不同经济成分的企业要在统一政策下平等竞争。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对外经济贸易宏观调控体系。按照进出结合、统一管理、放开经营、关税调节、总量控制的基本原则,统一对外承担多双边义务,增强外经贸管理的统一性和透明度,建立有利于形成总体竞争优势的组织管理形式;在宏观管理方式上,形成以汇率、关税、税收、信贷等手段为主的促进国际收支和进出口平衡机制;统一关税政策,逐步将关税总水平降低到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形势相适应的水平,并减少非关税措施;健全法制,依法经营管理。
第二,深化外经贸企业改革,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对外经济贸易在国民经济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深化企业改革,转变增长方式更为迫切。我国长期处于外汇短缺的状况,增加创汇是主要矛盾,受经济技术水平和经营水平的局限,一直以出口商品数量的增加来增加创汇,而对提高单位商品创汇率,对人民币的盈亏重视不够。现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规模已经不小,现代化建设对外汇的需要更加迫切,国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的基本国情又是人口多、人均资源少,必须提高商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以较少的资源消耗,创造更多的外汇。即使采取"两头在外" 的发展战略,也要以较高的效益为条件。而且现在面临着人民币汇率升值,成本提高,经营环境趋紧的严重困难。所以,必须通过改革,使外贸发展转向以效益为中心的集约化发展轨道。
第三,抓住时机,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要正确引导外资投向,优化投资结构,把利用外资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外资投向国家优先发展的领域,严格执行外资导向政策,加大产业倾斜政策的力度。正确实施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对国家鼓励的、投资额较大的技术密集型项目和高新技术项目,让出部分国内市场。沿海举办的出口加工项目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发展。根据实际情况与条件,有步骤地通过试点,逐步对外资扩大开放金融、商业、外贸、旅游、运输等服务产业。根据我国利用外资的总方针,参照国际惯例,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条件下,逐步给外商企业以国民待遇。
第四,坚持不懈地贯彻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质量反映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着我国的对外形象和信誉;开拓市场和提高经济效益,冲破贸易保护主义,也都需要有好的商品和优质的服务,质量的标准是国际标准,要积极推广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要加快调整和改善进出口商品结构、吸收外商投资结构、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结构、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要强化品牌意识,每个企业要有自己的品牌,创国际名牌,争取创出一批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名牌,带动我国出口商品和工程质量、信誉的普遍提高。
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有利于在动荡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减少风险;有利于冲破贸易保护主义和区域经济集团排他性措施,扩大市场;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和合作,以及抵制台湾当局的"弹性外交",促进祖国统一。所以,我们要加大市场多元化的开拓力度,要下功夫开拓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下大力气开拓我国商品占有率很低的非洲、拉美、独联体、东欧、中东、南亚以及南太平洋国家等市场,确保经济贸易合作的稳步发展。
坚持双边、多边和区域合作并重的原则,继续巩固和发展多双边经贸关系。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系活动符合我国长远利益,符合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要争取在权利和义务平衡的原则下,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贸易组织建立了一整套有关自由贸易制度的法律规则和条文,各缔约方都要遵守,因此,它也是我国处理与贸易伙伴双边关系的准则。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规模的扩大,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更为紧迫。现在,我们要同某些发达国家乘机提高要价作斗争,也需要国内统一认识,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
推荐文章:
商务部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原创"的所有作品,其版权属于商务部网站及其子站所有。其他 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商务部网站"。
2、凡本站及其子站注明"文章类型:转载"、"文章类型:编译"、"文章类型:摘编"的所有作品,均转 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 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