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简介: |
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部位于黔北的赤水河畔茅台镇,平均海拔423米。公司现有员工近2万人,占地面积10,653亩,建筑面积350万平方米,企业总资产达828.85亿元。拥有全资、控股公司30余家,涉足产业包括白酒、葡萄酒、证券、银行、保险、物业、科研、旅游、房地产等领域。公司系中国500强企业,“贵州茅台”多次入选《财富》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连续六年入选《福布斯》全球最佳上市公司排行榜,多次入选“CCTV最有价值上市公司”,位列2013最具价值中国品牌排行榜国有品牌第9位(总排名第12位);在英国着名品牌管理和品牌评估独立顾问公司Brand Finance公布的全球50大最具价值的烈酒品牌中,贵州茅台成为世界第二大最具价值的烈酒品牌,以121亿美元品牌价值再次上榜华通明略2013年度全球最具价值品牌百强榜。
2014年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市场考验,公司主导产品的销售量、利税总额、利润、税金、人均创利税、人均上交税金、股票总市值、品牌价值等高居中国白酒行业榜首。全年集团公司白酒产量 91273吨,同比增长4.86%。白酒销量61223吨,同比增长2.29%。实现营业总收入(含税)407.06亿元,同比增长1.26%。实现利润总额223.25亿元,同比增长0.22%。应缴税金144.86亿元,同比增长0.42%。上缴税金157.67亿元,同比增长12.68%。工业增加值365.39亿元,同比增长7.04%。工业总产值386.21亿元,同比增长16.89%。
作为中国白酒行业唯一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于一身的民族品牌,国酒茅台长期以来坚持以质求存,始终视质量为企业的生命,只设立质量奖,却没有超产奖。经过长期的积淀、提炼与实践,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以质求存、恪守诚信、继承创新”的核心价值观,“崇本守道、坚守工艺、贮足陈酿、不卖新酒”的质量理念和“三不准”(不合格的原材料不准进厂投入使用、上道工序的不合格品不准流入下道工序、不合格产品不准出厂进入市场)、四服从(产量服从质量、速度服从质量、成本服从质量、工作量服从质量)的行为准则,致力于为顾客提供更高品质的产品。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企业,多年来,茅台始终坚持“文化扬企”战略,致力于把“国酒文化”推广至全世界。1999年,茅台在白酒行业内率先提出了“文化酒”、“健康酒”理念,引发了行业由卖酒到卖文化的转变,引导了消费者对绿色、有机、健康酒的追求。此外,茅台不断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酒文化文明成果,不断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曾三次修改企业文化理念,在上世纪80年代确立了“爱我茅台、为国争光”的企业精神,为真正把茅台酒打造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与国际酒业品牌抗衡的民族精品,为弘扬中华民族酒业作出了贡献。
身为中国知名白酒品牌的领军者,茅台集团一直在不断呼吁建立共识:我们既要善于积累财富,更要善于分享财富,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长期以来,茅台集团发展不忘回报社会,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茅台向灾区人民累计捐赠3900多万元;2009年,捐赠2191.6万元成立以“汇聚爱心,汇聚善心”为宗旨的“心基金”,用于救助孤儿和困难家庭;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茅台累计捐款960万元;2012年和2013年,茅台两次出资1亿元开展“国酒茅台•国之栋梁”大型公益助学活动,帮助4万名寒门学子圆梦大学;“国酒茅台•希望食堂”公益项目第一批100所和第二批55所希望食堂已全部竣工,让更多的贵州山区孩子在学校吃上了可口营养的饭菜。捐资2000万元,支持四川雅安人民抗震救灾。捐资300万元,分别支持贵州省禁毒工作、贵州省外事工作和仁怀市抗旱救灾。2013年获中国慈善领域最高政府奖第八届“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捐赠企业”奖。从义赈救灾到公益建设,从捐资助学到扶贫济困,从全国到地方,国酒茅台用行动践行使命、以奉献诠释责任。
|